古代人穿的鞋子是什么样的,想必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草鞋、绣花鞋或者木屐,那么古人的鞋子你还知道哪些呢?今天就来看看@小隐 的古代鞋文化分享。
远古时代:食其肉而用其皮
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用细皮条把兽皮绑在脚上,这就是最原始的鞋子。

中国最早的鞋子是中国新疆楼兰出土的羊皮靴,这双羊皮靴穿在一个约18岁的女干尸脚上的,距今四千多年,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双出土鞋子实物。
商周:纺织业进步
殷商时期,鞋子施色、材料、图案根据服饰都有了严格的制度。丝织技术娴熟,丝织物和纺织物已普遍流行。
《周礼》中记载了一种官职叫“屦人”,专管周天子和王后等人鞋子穿着事宜。
战国以后,“屦”字逐渐被“履”替代
战国时有个郑国人,去集市上买鞋子,事先在家用绳子量了自己脚的尺码,到了集市才发现忘记带那根绳子,于是返回家中取,当再次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子。这就是“郑人买履”的故事。

秦汉时期因为皮革资源丰富,所以穿皮鞋意味着生活简朴。此外还有用丝绸制作的履、木制的屐和草鞋。
草鞋始于夏朝,最早的名字叫“扉”是用稻草编成的。
古代的侠客、隐士似乎都爱穿草鞋:“竹杖芝鞋轻胜马,一蓑风雨任平生。”
大约汉代起,草鞋又名“不借”。

有个说法是“古代人们服丧期间要穿菅草这种粗劣的草制成的丧鞋,所以菅草鞋不能外借,于是称为‘不借’”。
在古代鞋是不分左右的。穿着也不会不舒服,因为古人制鞋会选择比较柔软的材料,如草、棉麻、动物皮等。
魏晋、南北朝:木屐是中国祖先的发明!
屐主要由木料而制,故称“木屐”。屐下有齿,前后各一。
最古老的木屐,是1989年在浙江宁波慈湖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现,底板5个洞,系绳之用。

(古老的原始木屐)
《晋书》记载,东晋宰相谢安得知前方战事得胜,仍镇定地和客人下棋,但在棋局结束后,过门槛时竟激动得忘记抬脚,把屐齿都折断了。
说明木屐在晋朝已是居家鞋了。

隋、唐、五代:原来长筒靴这么早就流行了
隋唐时,来专指“生革之鞋”的“鞋”字,又代替了“履”成了鞋子的通称,延续到了现在。
隋朝时,靴子被朝廷正式采用,成了官吏的常服之一。

(骑马的官员脚着高筒黑靴)

(唐朝妇女的鞋子)
靴原为北方游牧民族所穿,又称马靴,相传是战国军事家孙膑发明。长筒靴更适合骑马、跋涉草地,还有利于腿部保暖,因此,长筒靴被引进中原后长期用于军队。
隋唐时靴子通常是黑色的,长筒多用于军队,短筒用于民间。

(图中能看出唐朝典型的男女鞋式)

民间崇尚手工编织鞋履,爱穿蒲草编织的鞋,称“蒲履”。用芒草编织的鞋子称为“芒鞋”,也是草鞋的一种。
我国古代大诗人杜甫在西行古秦州时,就有“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之句。足见麻鞋在唐代也广泛流行。
宋元明清:摇摇欲坠的“三寸金莲”
宋朝鞋式沿袭前朝制度,朝会时穿靴,一般人士穿草鞋、布鞋等。南方人多木屐,宋朝诗人“山静闻响屐”中也有所体现。
明代服制对鞋的规定很严格,特定场合穿特定样式,庶民、商贾等都不许穿靴。
清朝人们开始穿以布料制作的尖头靴,也有毡、缎等织物织成。

(清朝人的高帮和低帮尖头靴)
民间女子则以三寸金莲为俗,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歧视和迫害。“缠足”始于南唐,盛于宋、元、明、清。

到了清朝,不裹小脚的满族妇女穿起了花盆底鞋。
这种鞋也叫旗鞋,鞋尖处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是满族特有的一种绣花鞋,木质的高鞋底凸显女子高挑的身材。鞋帮多刺绣蝉、蝶等纹样。

(旗鞋的一种)
民国:现代皮鞋出现
清末时,国人几乎是都是穿布鞋,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做现代西洋皮鞋的作坊。
我国第一双现代皮鞋是一个叫沈炳根的修鞋学徒靠着自己在布鞋作坊学到的制鞋技术制作的。

(制作皮鞋的鞋匠)
皮鞋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在中国大城市流行起来,穿西式皮鞋、高跟鞋出入舞场十分常见。
随着民国政府颁布法令,缠足陋习逐渐被废除,女性穿起正常尺寸的绣花鞋。
有一种皮底、绸缎面、手工制的绣花鞋,它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精细的手工艺备受当时女子的青睐。

鞋履虽小,天地甚大。
鞋履样式随时代更迭,
唯有文化的载体永存世间。
END
|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转载请注明:古代人穿的鞋子都是什么样的? | 原创汉服推荐 | 白菜汉服 | 汉服发型知识